政府和经济学家的考虑不一样,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好企业不敢去收购,因为收购的前提条件是不许裁员。
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的自己的创新,而是在更加开放条件下,整合其它国家的最佳实践,为我所用。不过,第一和第二两波的企业家现在面临很大的困境。
中国的消费者还需要到日本购买马桶盖、电饭煲这样的产品。第六,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专家队伍或者组织,紧盯世界先进发达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包括产业、人才、文化建设等。今天,很多国际城市都在进行整体升级。现在顶层设计已经到位,开始把重点转移到政策的执行。任何国家,改革总是要遇到既得利益的阻力的,因此必须寻找到可以克服既得利益阻力的有效方法,否则改革就是不可能的。
也有些企业因为企业家本身的知识结构等问题,产业升级出现问题。同时,也必须意识到,改革老利益也是有成本的。下文将从供给层面分析中国经济改革,这将在某种程度上有别于中国一些媒体上充斥的令人困惑的观念——中国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引入的所谓的凯恩斯经济学。
2. 就国际劳动分工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已大幅降低了贸易占中国经济比重。比如,硬盘行业的产品是电脑行业的投入,方向盘作为汽车零部件是汽车行业的一种投入。许多情况下,需求增加都不会提高利润。因此,试图在提高TFP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增长,就如试图驾驶只有一个小齿轮的机器向前开,而不是试图换一个更大的齿轮(资本投资或者甚至劳动力投入)向前行。
马克思主义术语具有更清晰简洁的优势,因此我将首先运用其论述供给经济学。1. TFP在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对两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仅为10%。
而且,这占价值85%的汽车生产过程所需的中间产品并不是一次性外部劳动分工就能解释的。因此,这些可以平衡贸易考虑。另举一个例子,一个现代化的汽车装配厂可能包含一个庞大的生产部门,但仅占价值15%的汽车生产过程是在此产生,另占价值85%的汽车部件和其他中间投入生产则是在别处产生。因此,需求增加必然会带动生产增加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这种劳动分工细化的过程,完美演示了斯密的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的需求无法使生产增加,而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当一国经济越发达,最重要的供给因素(中间产品、全球化、固定投资上升、劳动力质量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它们本身都是劳动分工/劳动社会化的体现。因此,本文旨在说明关注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运用最新统计方法正确分析何谓最重要的供给要素。
鉴于此,中国应继续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占经济比重。不顺应经济规律、不符合经济法则的政策不会取得成功。
因此,我将在下文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经济供给中从最重要到最次要因素分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货物和服务业的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35%下降至2014年的23%,同期进口比重则从27%降至19%。
数据涵盖当时占全球GDP达94%的103 个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所以数据非常具有全面性。3. 劳动分工细化与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固定投资占经济比重上升。但遗憾的是,这些观念并未完全正确了解不同要素对经济的贡献程度——因而错误地将政策引向那些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小的供给要素,这将令中国更难实现至少6.5%的年均增速。用亚当•斯密的术语来说,则是劳动分工。为让大家更好地了解1992-2014年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趋势,特附上运用美国、经合组织与联合国等统计机构所采用的最新统计方法与索洛的增长核算法框架制作的图1。3. 因为固定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必须维持较高的固定投资水平,但投资需要等额的储蓄。
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的需求通过降低盈利能力进而给生产带来负面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1977-2000年,美国的中间投入平均增长率占其GDP增长率的115% ,远高于其他投入。
因此,上述经济学家所作的中间产品增长是拉动经济整体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的分析,完全印证了斯密的劳动分工细化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2. 第二重要的生产因素是资本投资,在索洛模型中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60%。
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国际劳动分工呈上升趋势。结果一目了然: 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经济体,TFP只是很小的经济增长来源,分别拉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年均增长0.5%和0.6%。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图2 各GDP增长来源对1992-2014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图3 各GDP增长来源对1992-2014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供给侧增长来源 因此,有必要对经济的供给侧的不同因素的重要性作个总结: 1. 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直接反映国内和国际劳动分工细化的中间产品。一是经济没有闲置生产能力,因此生产无法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扩张。有必要指出的是,资本投资对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甚至大于发展中经济体。
其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它既支配着生产本身,也支配着其它要素。相反,需求增加甚至可能会导致生产下降。
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是不能支配作用的东西……生产(模式)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模式)。同样,对提高劳动分工效率的不可缺少的通信系统而言,中国互联网用户比例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多。
4. 不同于劳动力数量,当一国经济越发达,劳动力质量的重要性呈上升趋势。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和西方经济学框架都认为,供给而非需求方面的经济政策更加重要。
按其一贯说法来看,斯密作品的主要其他结论都是依据劳动分工基本原则推导而来。因此,当一个经济体越发达,劳动总工时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下降,与此同时教育与培训改善则成为重要的增长因素。因此,维持高水平的固定投资水平,应成为中国经济政策首要任务。但生产提高是否会发生,并不取决于增加的需求本身,而是取决于增加的需求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即生产后工资与利润的分配问题。
3. 在索洛增长核算法框架中,资本投资是目前为止拉动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其对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对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为63%。资本投入是索洛增长核算法中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分别拉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年均增长1.6%和2.5%。
退一步说,即使假设个人创业是发达经济体的TFP全部(虽然这个假设很不合理,因为技术、生产规模、研发和其他因素才是TFP的关键原因),个人创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仅相当于劳动力投入的三分之一、资本投资的六分之一。细分来看,TFP能帮助发展中经济体GDP年均增长率领先发达经济体0.1个百分点,劳动力投入为0.4个百分点,资本投入为0.9个百分点。
当然,这些事实并不意味着增加需求的情况下不会导致生产提高。仅仅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经济统计学已完全证明,斯密与马克思的结论是正确的,从而确定了何谓经济供给中的最重要因素。